大珠母贝

Pinctada maxima   Jameson
   

  323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贝壳极大、重厚、较大的个体壳高可达300mm以上,壳重超过5kg。
贝壳略近圆形,但它随年龄的增长而有变化。一般1龄贝呈方形(图33),2—3龄贝近
圆形,而且很不对称,8—10龄贝呈圆形。左右两壳相等,一般左壳稍较右壳凸,壳高
略等于壳长,壳宽约为壳高的1/5。壳背缘较直,腹缘圆,后缘稍圆或略圆,前缘近弧
形。壳顶尖,较明显,但不突出壳背缘,其前方和后方具有耳状突起;一般前耳较明
显,后耳缺或略显。前耳略呈三角形,右壳的前耳下方具有明显的足丝孔,但足丝孔在
10龄以上的老贝很模糊。壳表呈黄褐或深黄褐色。生长线明显,多呈鳞片或薄片状突
起;一般鳞片随年龄的增长形状有变化,在幼小时为乳头状,老成个体多为波浪状;壳
腹缘处的鳞片层排列较紧密,不规则,其末端常翘起,极易脱落。贝壳内面珍珠层区厚
大,呈银白色珍珠光泽,与棱柱层相接处为金黄色环带,具光彩。沿壳缘较薄,为棱柱
层,呈深褐色,无珍珠光泽,易脱落。肌痕明显,闭壳肌痕大,呈长圆形(图34B;
36B),外缘1/2处有一粗横褶,内侧在2/3处加宽,痕面不平滑,有许多明显的横纹。
但其形状、大小及方位等,随年龄的增长有变化。后收足肌痕多由披针形变成梭形或菱
形,而与后闭壳肌痕相连。举足肌痕小,近圆点形,略显。外套痕一般从3龄起才开始
出现,成体时极明显,在体前缘多呈不连续点状。铰合部无齿,韧带位于背缘,中部宽

厚而两端较细,韧带槽中的厚度,1龄为0.5cm,2—3龄为0.7—0.8cm,10龄以上
为1.8—2.1cm,韧带的长度也因年龄的增长而有不同(高琼珍、林碧萍,1984)。韧
带多呈褐色或黑褐色。原壳的壳顶稍偏,两侧的弯入明显不等(图34:A)。




















软体部 两外套薄,半透明。亦为简单型,除在背部相连接外,其他皆游离;外套
缘厚,亦分三层,中层具有许多长短不等的单行指状触手和感觉细胞。闭壳肌肥大,呈
半月形,顶端细圆而后端较宽圆,位于壳中央稍偏后方。闭壳肌由横纹肌和平滑肌组
成。足位于体前方,呈圆锥形,其腹面有1条较深的足丝沟。足的运动主要是通过举足
肌和收足肌的活动。收足肌有2对,前收足肌小,连接足的上部,另一端附着于壳顶窝
后方;后收足肌一端连接足的基部,一端位于闭壳肌前方中部,而与之相接。举足肌一
对,一端附着于壳顶窝后方,一端与足的后背方相接。鳃大,位于外套腔中,左右各一
对,前端与唇瓣相接,后端达肛门的腹面。鳃叶由螺丝组成。口位于体前端足的背面,
口的两侧具有三角形的唇瓣各一对,两唇瓣相对面具有排列规则的横沟和纤毛。直肠在
闭壳肌的后下方开口为肛门,直肠末端还具有1个叶片状的肛门膜附属物;肛门膜的形
状多因种而异。足丝在幼体时较发达,但至3龄贝(约2Omm)时,就消失,只有少数
个体可至5龄贝,至成体全部消失。
测量
壳长(mm) 壳高(mm) 壳宽(mm)
1 220 250 30(半个)
2 200 215 28(半个)
3 130 140 25(半个)

生物学

生态习性 为热带种,通常群栖在海流通畅,水温、盐度比较稳定的砂、石砾质的
海底。因为它的成体足丝退化,故贝壳略埋栖在底质内,但仍可自由排泄和摄食。其垂
直分布在4—60m间,但100m左右仍有分布。它对水温的要求较高,生长适温为23—
30℃,若低于15℃,则生长受到抑制,甚至死亡。雌雄异体,但也有雌雄同体和性转
换的现象。繁殖期在5—10月间,但亦因地而异,有的为4—11月;产卵盛期为7、8
月,一般10月以后性腺开始萎缩。当水温升至20—25℃左右,性腺开始发育,其后随
着温度的升高而成熟。此贝成熟较早,一般到2龄贝,雌雄生殖腺即成熟,但雄性稍早
而多于雌体。成熟的卵子呈橙红色,卵径为57—60μm;精巢呈乳白色。一般雌体的怀
卵量约为9350万粒,卵子排至海水中受精和发育。人工培育是在水温26.0—29.3℃,
盐度27‰—31‰时,6—12天可发育至壳顶期,18—20天发育至面盘幼虫期,21—22
天可至幼虫附着期。附着后3—5天内,一般幼贝可达350—500μm。此贝生长速度也
较快,半年内壳长可达2cm,一年达7—9cm,2年达14—16cm,3年达16—20cm。
一般第1、2年生长最快,2年以后生长逐渐变慢。但其生长速度的快慢还与饵料和水
温等有关。在我国海南岛全年都能生长,夏季较春季生长快。食性为杂食性,多以浮游
硅藻为主,其次有拟铃虫、桡足类及其幼体、软体动物的面盘幼虫、钙质骨针及其他原
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,一般500μm以上的颗粒皆能被它摄取。据载此贝对颗粒的大小
和重量有一定的选择性。它也有较强的耐干力,在15—20℃的阴凉处,可干15—20小
时而不死。它们的敌害也很多,有鱼类中的鳗鱼丽、鲷和鲀类等肉食性种,能直接捕食其
幼贝和成贝。青蟹、章鱼、海星和软体动物中的毛嵌线螺,也都能直接捕食。穿孔动物

有软体动物的石蛏,短壳肠蛤及楔形开腹蛤和小沟海笋等,都能造成较大的危害,但尤
以多毛类的凿贝才女虫危害最为严重。贝壳一旦被其穿透而损伤软体时,就可能引起服
疡,故使贝体溃烂和死亡。又自然灾害,如台风、洪水、寒流、赤潮等,甚至附着生物
等,都会对大珠母贝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。

国外分布

主要在太平洋西部热带海,如北澳大利亚、印度
尼西亚、马来半岛和菲律宾等地,南到25°S是其分布南限,北到日本(琉球群岛的奄
美大岛),东界新喀里多尼亚,西界为默加岛。

国内分布

台湾西南沿海,北部湾东北沿海至雷州半岛沿海,经琼州海峡,环绕整
个海南岛、到西沙群岛(分布图2)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大珠母贝是珠母贝属中最大的一种,它不仅个体大而且贝壳的珍珠层也
极厚,光泽极美丽,能产生大型优质珍珠。在我国海南沿海,它有较丰富的资源。例如
在1975年仅在临高渔场,每天能采捕100—200个,最多时能采到600个,每人每天工
作3—4小时可采40个,多时能采到140—150个。据1983年的不完全统计,共采捕大
珠母贝5万多个(许志坚,1976),这足以说明我国海南岛周围有相当丰富的天然资源,
但应当注意其繁殖和保护。由于过去大量乱捕乱杀等,近年来大珠母贝在海南岛的自然
资源受到破坏。大珠母贝产生的珍珠,个大,光泽极为美丽,被人们视为稀有珍宝,大
者每颗珍珠,价值可达数千美元或者更高。它的贝壳,珍珠层厚大,光泽和质地也最
佳,可入药,或做贝雕工艺品,珍珠核、珍珠层粉等优质原料。目前世界有些国家,利
用先进的科学技术,培育大型优质正圆珍珠,主要是以此贝做母贝。大珠母贝在我国虽
被发现和利用的较晚,但由于它在我国沿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适于它生长繁殖的海
区,又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,对大珠母贝的育苗、养成及养殖珍珠等方面,现已走
向世界的先进行列。